查看原文
其他

“收缩型”中小城市来了,但是它真的很可怕吗?

林隐LY 山川网 2019-04-16


山川网:近期由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由于其内容对于未来中国城镇化发展走向、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均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需要再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和大家一起来更深入地了解和研读这份通知。


昨天的时候,我们根据通知中关于Ⅱ型大城市将全面开放落户的内容,推送了《城区常住人口100-300万Ⅱ型大城市将全面开放落户,60余城如何选择?》的文章。这篇文章中,我们的侧重点是那些在接下来大概率上会迎来人口进一步流入城市的思考。


有人口流入的城市,自然也就有人口流出的城市。发改委的这份通知中,有一句话特别值得大家注意:“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出现关于“收缩型城市”的提法,所以尤其受到各界关注。



人口增长有限,有城市增加必然有城市减少



所谓的“收缩型城市”,显然并非是通知新发明的词汇。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五大湖、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地就出现了这一现象。


这些地区普遍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钢铁制造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而伴随着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至第三产业驱动后,这些地区的钢铁制造产业自然也就随之没落。由于工厂机器在经过较长时间的空置后开始生锈,这一地区也就随之成为“铁锈地带”。


众所周知,一个地区人口体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新生人口与流出人口,对应的一个地区人口体量的减少,则主要源于死亡人口与流出人口。


在国家和地区处于和平年代,医疗条件整体优良的大背景下,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的数据往往是比较平稳的。所以真正能够在较短时间(比如五年内、三年内)即对地区常住人口体量造成明显影响的,显然就是地区人口的流出与流入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1‰。


而在前不久的《2018年全国主要省市常住人口变动大数据:基量、增量、增幅多维对比》一文中,我们曾讨论过已经公布2018年末地区常住人口数据的24个省市情况。



我希望大家可以仔细留意下表格中各省市的人口增量情况。除去辽宁、北京两地年末常住人口是负增长外,其余省市年末常住人口均为正增长。


这22个常住人口正增长的省份,合计人口新增超过740万人。大家再结合上文中国家统计局对于去年全国人口整体情况的数据“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


排除北京和辽宁合计负增长的30多万人口,起码还有差不多180万左右的年度人口负增长,需要分摊给尚未公布年度省份常住人口的其余7个省市(中国内地)。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中国人口基量规模庞大,所以历年的人口增量规模也不容小觑。换而言之,就是即使很多长期处于大批量人口外流的地区,靠着更强劲的人口出生体量,依旧能够有效“弥补”人口数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较上年减少约200万,为连续第二年下降(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


当新增国家整体新增人口越来越少时,地区的人口差异自然就会日益凸显。有城市增加,必然就有城市减少。所以有“扩大型”的一二线城市,必然就有“收缩型”的三四五六线城市,这再正常不过。无须感到可怕,也更不必感到惶恐,因为它不是突然出现在你我身边,而是一直都存在的。



收缩型城市到底有多少,仍旧是个迷



自发改委的通知问世之后,不少的网友最为关心的显然不是收缩型城市未来会如何发展,而是收缩型城市到底数量有多少,自己的家乡是否位列其中。


首先,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一点是:此次发改委通知中“收缩型城市”的说法是官方文件中首见,而且关于介绍也有且仅有上文中提到的“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这一句。


也就是说,虽然官方虽然首次提及了“收缩型城市”的这个概念,但是官方并没有给出任何关于收缩型城市的具体定义,自然也就不要妄谈什么“收缩型城市名单”。


那么网络上被讨论的热火朝天的收缩型城市名单,自然也都是来自不同机构的定义。流传比较广的两个版本,对于中国收缩型城市的数量定义分别是180个和80个。


先来说180个城市的这个版本,出处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龙灜的一份研究成果。报告中给出了如下图所示的180个城市的位置图:


2000年到2010年间180个人口在流失的城市1


不过显而易见,上面这份图中,只是标注了180个城市的大致坐标。所以研究方进一步给出了下面这张图表,其中城市名字的大小,代表的是人口流失的程度。


2000年到2010年间180个人口在流失的城市2


我大致数了一下,这份图片上的城市数量,距离180个的总数依旧有较大的距离。通过多方搜索,我暂时也还未发现报告方完整的180个城市的名单。


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一版的收缩城市基础人口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局的五普(2000年)和六普(2010年)。所以在数据上,距离当下略有距离。


所以自然而然也就引出了第二个80个收缩城市的版本。这一版本的来源,同样还是研究机构推出的,主要作者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吴康教授。



吴康(2017):利用2007-2016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发现的收缩城市地图


这一版引用的数据,是2007-2016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距离现在近了不少。再有,就是报告研究方法给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80个城市的名单。


在这一版本的数据中,发布方还进一步对80个城市进行了分类,分别属于结构性危机型城市、大都市周边型城市、欠发达型城市、边境型城市和数据调整型城市。


结构性危机型城市:东莞、鞍山、抚顺、齐齐哈尔、台州、锦州、营口、义乌、阜新、淮北、鸡西、佳木斯、鹤岗、鄂尔多斯、萍乡、通化、通辽、白山、肇东、乌兰察布、瑞安、永康、海城、汕尾、三明、兰溪、满洲里、北票、桦甸、霍州、五常、舒兰、北安、海林、讷河、集安、图们、宁安


大都市周边型城市:都江堰、三河、台山、鹤山、高碑店、金坛


欠发达型城市:汉中、洪湖、大治、兴宁、儋州、河津、河池、天长、当阳、辛集、泊头、昌邑、江山、连州、东方、乐昌、津市、龙泉、万宁、合山、五指山、韶山、高要


边境型城市:哈密、扎兰屯、富锦、二连浩特、根河、阿尔山、额尔古纳


数据调整型城市:济南、景德镇、寿光、大理、龙口、靖江


报告发布方认为,在中国660个建制市中,总计80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占比12.1%,其中地级市24个,县级市56个,大部分城市的人口收缩幅度不大,仅有9个城市的收缩幅度超过5%。


总计476个城市仍然处于人口持续增长,占比72.1%,其中地级市248个,县级市277个。总计45个城市相对稳定,占比6.5%,其中地级市18个,县级市37个。


除了以上两个流传较广的版本外,还有其他多个不同收缩型城市数量的名单,这里我们就不再一一去介绍,大家知道这些名单的由来方式即可。



关于收缩型城市与非收缩型城市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还有以上一份资料分享给大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我们也不再过多进行累述。



仍在盲目扩张和被蒙在鼓里的居民才最可怕



此时,我们再来回过头仔细看发改委通知中关于收缩型城市的唯一一句话——“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这句话中没有一个词是多余和浪费的,针对性非常明显。之所以在文件中首次提到收缩型城市,根本原因在于部分中小城市的城市建设规划已经不匹配其实际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状态。


在衡量城市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发展阶段时,我们经常引用的一个概念叫做城市“建成区面积”,即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所有城市,无论是特大超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基本在城市规划中的主旨思想没有任何差别,有且只有一个方向——做大,做更大,越大越好。


比较典型的几次可以称为“跃进式”的做大城市规模阶段,包括大建产业园区时期,大建科技/创新新区时期,大建高铁/地铁新城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一个现有城区人口百万左右的城市,能够在原来的旧主城区距离不算太近的地方,凭空规划建设出一个比既有主城区面积更大甚至翻倍的新城区。


基本实现方式,一般就是先把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公共场馆在新城区建设起来,然后政务部门跟着搬到新城区去,接着安排公共交通线路连通旧的主城区。


再往后,就是很多朋友都有亲身经历的了——大批的房地产楼盘拔地而起,城市房价进入新一波的快速上升期,地方政府从中获得财政收入与政绩数据的双丰收。


通知的核心观点,就是对过去大量依靠这种方式搞无意义发展中小城市老路,按下停止键。


我个人始终认为,国家和地区愿意对外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越丰富,越详细,那么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而现阶段在地方经济相关数据对外公布上做的相对比较好的城市,其实凤毛麟角。


恰恰相反的是,一些城市习惯性在经济数据公布上玩“套路”。比如不少的中小城市,地区常住人口数据要么是长时间不更新公布,最近的数据都还停留在三年前甚至五年前。


还有一些城市,干脆不对外公布常住人口数据,仅公布户籍人口数据。而受限于户籍政策的因素,很多流出人口的户籍并没有被转出,所以城市的人口数据就变得颇为“风平浪静”。


这样一来,受害最为严重的是谁呢?显然就是对于自己生活、工作城市经济现状缺乏了解,被长期蒙在鼓里的城市居民。


任何问题,都有其解决方案,紧缩型城市也不例外。这是所有国家在城镇化进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区别只是或大或小。这就好比是老龄化时代即将来临,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精准有效的数据情况,进行相关的研究,从而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而部分人口情况已经十分严峻的中小城市,非但不直面问题,反而遮掩数据,然后继续进行城市再扩大战略,这才是对于国家与地区财政的巨大浪费。原本可以走小而美路线,最终却变成既大不了,也美不起来。



就像人会生老病死一样,城市也一样的



一直以来,我都坚定地主张、建议、鼓励大家,向自己力所能及够得到的最高级别城市努力发展。这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首先当然不是所谓的“生死存亡论”,这个论调的主旨思想一般是,留在小城市未来你就完蛋了,去了大城市必然你就成功了。房产类的自媒体,尤其喜欢这个论调。在对外输出内容是,也特别钟爱“坍塌”、“崩溃”、“灭亡”等典型的震惊体字眼。


其次也不是所谓的“逃跑论”,这个论调的主旨思想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土窝,不管家乡的经济已经如何落后,我也一定要留下来“同生共死”,绝不做“逃兵”。在对外输出内容是,比较偏爱强调的是“感性”、“感情”、“感恩”的三感路线。


城市的人口流入与流出,本身即是生态。比如你的家乡是一座三线城市,现在你通过个人努力留在了一座二线城市,那么原来你家乡的三线城市就会随之衰落了吗?


显然不是,就像你是生态中流动的一员一样,还有千千万万个流动的个体。当你从三线城市进入二线城市后,还会有从四线城市流入三线城市的人。只不过,由于城市本身情况的不同,其流入与流出的体量相对有所差异罢了。


如果一定要谈感性,你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原本你的能力可以胜任一份难度更高(收入也更高)的工作,但是你却和其他能力相较你更弱群体竞争一份难度较低的工作。那么这两个选择之间,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善良”呢?


在这个系统之中,自然也会存在只有人流出,没有人流入的地方,比如偏远山区的农村。这些地方资源匮乏,经济落后,经过过过去多年的验证已经确定经济难以再有脱困的可能性,那么为什么不使之自然被淘汰呢。


许多的偏远山区,其原本的生态就已经十分脆弱,再加之当地村民的过度耕种,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几乎已经造成了当地生态系统难以修复的境地。这类地区,当彻底无人居住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自我修复,可能也需要上千上万年的时间。


就像人会生老病死一样,城市也是一样的。如果我们把选择城市当作选择伴侣的话,那么合适的伴侣显然是和你三观相符,年龄相近,未来较长时间内可以携手成长的那一个。


也像恋爱会分手,婚姻会结束一样,每一段旧的关系结束,都意味着新关系的开始。你离开后,自然还会有比你更合适他/她的对象出现,然后愿意与之相伴到老。


收缩型城市不可怕,收缩型城市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发展,一样可以找到合适的生存方式。相反,不能很好规划自己人生路线的人,未来反而会有很多的遗憾。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华东篇 丨 华中篇 丨 华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广东篇 丨 江苏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东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辽宁篇 丨 陕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内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贵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肃篇 丨  海南篇 丨 宁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线城市圈:济南都市圈 丨 青岛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阳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郑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汉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开放落户 丨 广深高铁票价 丨 3月份房价 丨 2018各省市常住人口 丨 国家高新企业 丨 医院100强 丨 人口向南 丨 地铁集中涨价 丨 中国近一半人口 丨 盐城 丨 石家庄 丨 最富1000人榜 丨 中国城区人口20强 丨 金融中心 丨 东北三省 丨 理想生活 丨 返乡置业


人文: 历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广州 丨 城市建筑设计 丨 离结比 丨 城市选择 丨 动漫中的重庆 丨 水浒故里菏泽 丨 日本穷忙族 丨 苍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晋冀鲁豫 丨 择城法则 丨 八次北人南迁 丨 东北企业家 丨 又没有山西 丨 这几班公交车 丨 城市书店数量 丨 文创第三城 丨 中国景区门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